社保降费率:带来沉甸甸的“获得感”

2019-04-19 阅读次数: 1772

  • 最近一段时间,社会各界对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减税降费的具体措施如何落地抱有期待,尤其是增值税和社会保险费率的降低,牵一发而动全身,吸引了全社会的关注。

      “动真格”

      3月26日,为落实降低社会保险费率部署,明确具体配套措施,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核定调低社保缴费基数,各地由过去依据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改为以本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和私营单位加权计算的全口径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核定缴费基数上下限,使缴费基数降低。会议还决定将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再延长一年,至2020年4月底。

      减税降费,放水养鱼。为了增强企业活力,稳定就业和经济增长,从2015年推出供给侧改革以来,中央已经通过多次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来减轻企业负担。其中,失业保险费率从3%降至1%;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的平均费率从1%分别调低至0.75%和0.5%;部分省份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费率下调1个百分点至19%。

      如果说上述降费政策对于企业减负来说还不算太“解渴”的话,那么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的“下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各地可降至16%”的降费目标,则让学界和企业界都感受到了中央在减税降费上的坚定决心。

      和之前的阶段性降费相比,本次社保降费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费率和费基实现了“双降”。对此,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执行研究员张盈华表示,降低费率有利于减轻企业缴费负担,增强活力进而促进就业;调低费基实际上是调低参保门槛,有利于灵活就业人员、自由职业者、自雇就业人员等以个人身份参保,增加对这些群体的保障。

      “‘双调低’这一举措,将有助于规范企业缴费和个人参保,也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张盈华说。

      “这次降费的亮点是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可以降4个百分点,和2016年从20%降至19%只降1个百分点相比,这次降费在减轻企业养老保险缴费负担方面效果非常显著,有利于企业减少人工成本,对于企业来讲是一个利好政策。”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金维刚说。

      “调整费基的计算口径是此次降费的另一个亮点,将使单位和职工整体缴费负担明显减轻。因为现在从就业结构上来讲,私营企业职工数占比越来越多,过去一些私营单位职工平均工资偏低并且没有纳入社平工资实际统计范围,所以社保缴费基数是偏高一些的。这次费基全口径的计算方式降低了单位和个人缴费负担,同时对于灵活就业人员来说也有自主选择权。”金维刚说。

      “获得感”

      “我们特别期待5月份企业能真正感受到降费减税所带来的沉甸甸的‘获得感’,因为社保降费对于我们这种成长中的创业型企业来说,每降一个百分点的费率,我们都能降低人工成本支出,这也意味着能用更多力量参与市场竞争。”3月29日,山东青岛湛山创业园一家企业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成熟的大型制造企业,也同样期待降费政策的坚实落地。

      “首先还是要为社保降费可降至16%点赞,减税降费确实有行动、有力度,对于企业和职工来说都是利好。我们集团测算过,降费后能降低几百万元的社保费支出。”奥克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朱建民说。但他同时表示一点担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各地可降至16%”的表述,是否意味着在执行降费政策时可以降至16%,也可以不降至16%。

      “持续性”

      社保降费能缓解企业的经营压力,但也对社保基金的财务平衡构成了一定的影响和压力。对此,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所率领的团队进行了降费后社保基金的中长期财务预测。

      “我们对降费到16%的前景做了预测,并将发布精算报告。从当期结余来看,根据我们的预测,在企业缴费率降到16%之后,近期内财务平衡是没有问题的,甚至收入略大于支出,但从2023年起当期结余便开始下降。”郑秉文说。

      而从累计结余来看,郑秉文说根据预测,自2019年开始,累计结余都是逐年增加,一直到2027年达到峰值6.99万亿元,但从2028年开始,累计结余将逐年下降。

      因此他建议,应该未雨绸缪,通过划转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利用降费空间加强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加快推进第三支柱的试点进程等方式对冲降费所带来的“缺口”。

      “确保社保待遇水平不降低,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是政府的承诺。为此,总理讲到‘政府要过紧日子’,这是节流。但我们还有很多开源的措施,包括发展壮大主权养老基金,即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它是蓄水池,专门用于应对老龄化挑战。”张盈华说。

      张盈华认为,“开源”还包括扩大社保覆盖面带来的基金增收,尤其是新业态就业人员、外出就业农民工、城镇灵活就业人员、新毕业大学生等群体,都有可以扩面的空间。

  •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